【行業聚焦】當前我國蛋雞產業現狀及痛點分析
今年以來,雞蛋價格持續在成本線以下徘徊,連續數月的虧損已經將雞場最后的堡壘攻陷。雖然雞蛋屬于周期性農產品,但當前的慘淡行情實屬罕見,傷透了養雞人的心。蛋雞行業現狀及生產痛點分析如下:
我國是蛋雞養殖大國而非強國
業內專家估計,9億~10億只開產蛋雞即可滿足國內雞蛋消費需求。自去年秋季到今年上半年,我國實際蛋雞存欄約為14億~15億只,其中開產蛋雞約12億只。此外,我國蛋雞平均單產水平低下,遠低于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是不折不扣的養雞大國,但離養雞強國相差較遠。
終端蛋雞場無定價權
蛋雞養殖場目前處于產業鏈最低端,中間環節較多,費用全由養殖戶買單,沒有定價權。信息相對閉塞,隨著互聯網的滲透,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和微信的普遍應用,獲取價格渠道和外界行業動態信息速度逐步在改善。
缺乏聯合抱團發展意識
大多數蛋雞場養殖規模相對較小,養殖群體分散,分布面積大,加之多數人缺乏合作意識,一些行業精英在聯合發展模式上做過多種嘗試,均未取得實質性進展,依舊延續無序競爭狀態。
行業發展面臨多重挑戰
目前蛋雞養殖正在由小規模大群體逐步轉向適度規模發展。1萬~5萬只存欄規模的養殖場,大部分養殖場主是職業養雞者,摸爬滾打十余載或更長時間,雞舍設施一般,養殖者年紀較大,專業技術人員和專業養殖工人匱乏。品牌雞蛋需要時間沉淀,有沒有這個耐心?如何科學引導消費者?無論是眾籌還是自營雞場,歸根結底要產生盈利。
蛋商面臨轉型與升級
在快速變化的轉折階段,隨著資本和金融的介入,中等規模養殖場和超大規模養殖場所占比例會越來越大,大型雞場基本都有自己的銷售團隊,廠家直供商超或者自營或者加工,基本不再需要蛋商這個環節,例如正大,圣迪樂,德青源,神丹和大連韓偉等。一些中等規模雞場在各自區域運營一些特色雞蛋或者品牌雞蛋,直接供貨到消費端或者本地銷售點,也不再需要蛋商這個環節。未來這種情況會更明顯,如果不改變,很多中小蛋商都會面臨被淘汰出局。
投入與回報不成正比
目前飼養一只蛋雞的費用在35元左右(從進雞雛飼養到產蛋160日齡左右),已創近幾年的新高。工人工資、飼料、疫苗、獸藥、水電費用等連年上漲,不斷壓縮終端養殖戶利潤,但雞蛋價格近年來一直比較穩定。蛋雞行業進入一個微利甚至負盈利時代。以海蘭褐為例:入舍母雞(18~80周)產蛋22千克,20~80周的料蛋比2.04∶1,80周存活率94%。我國很多人養的是“年雞”,正月進雞,年前淘汰,一生產蛋在16.5千克左右,死淘率高達12%左右,料蛋比大于2.4∶1。很多生產效率低下的養殖場,如果不改變注定被淘汰。
突發事件應對不足
每一次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打擊范圍都很大,甚至是整個行業受到影響。某些企業遭受滅頂之災,處理應對措施不夠全面,社會良性引導不夠,公眾對于最基本概念常識認知不足,公眾媒體不夠專業,以點帶面,斷章取義的報道,注定會對行業造成負面影響,在較長時間內降低產品的消費量。如何生產出符合國家標準的雞蛋,例如現在炒的火熱的無抗雞蛋?生產技術標準能不能做到可復制?代價有多大?有多少消費群體能夠接受?無論是眾籌雞場還是自己的雞場,如果長期不產生利潤,何以為繼?這幾個方面都需要設計和考量。
中小雞場缺乏綠色養殖方案
很多雞場,由于設備簡陋,管理粗放,養殖觀念陳舊,在養殖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出現一些問題。國家對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重視,蛋商作為中間者,從眾多中小規模養殖場收上來的雞蛋,品質無法保證,雞蛋無法分級篩選,造成優質雞蛋缺乏而低端雞蛋過剩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