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豬這么養,才能多賺錢!
飼養總原則:
看豬投料,看膘投料,品種分開,適期適膘。
飼養母豬全程可分六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配種前增量飼喂(短期優飼)
充分補營養,促發情,營養好,價值高,增加排卵數,提高產仔率。
第二個階段:妊娠前期(配種—妊娠30天)
妊娠前期母豬采食量過大或能量蛋白水平過高,會導致胚胎死亡增加(脂肪蓄積影響血液循環),為使胚胎著床數量最大化,妊娠前期每日每頭母豬采食量應控制在1.9—2.3㎏。特別是在配種后七天之內日喂量最好不要超過1.5㎏
第三個階段:妊娠中期母豬體型管理(31--75天)
這個階段主要是體型調節階段,將品種分開飼喂,肥豬與瘦豬分開飼喂,確保母豬體型的調節,有利于以后胎兒的膨大和泌乳最大化。
第四個階段:妊娠中期乳房發育管理(76—95天)
該階段的飼養管理目標:
1、乳腺發育極大化,為產后泌乳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2、適度增料至2.0—2.5㎏(每頭每天采食量),但不要超過第三個階段的飼喂量;
3、對膘情較差的豬或是在第二個階段沒有調整好的瘦豬集中起來從85天后開始用哺乳母豬料飼喂,日喂量為3㎏左右。
第五個階段:妊娠末期增量飼喂(96—110天)
這個階段就是關注胎兒體重極大化,因為胎兒體重的70%都是在產前一個月完成的,(初生重大一兩,斷奶重大一斤,出欄重就大10斤)該階段應使用哺乳母豬料,日喂量應是3.0—3.5㎏。
第六個階段:分娩
分娩前5—7天根據母豬膘情適當降低采食量(產前減料)可減少產后便秘,防止子宮炎、乳房炎、產后無乳綜合癥的發生,提高哺乳期采食量。分娩當天不喂料使用麩皮湯加鹽,產后第二天開始逐漸增加母豬采食量,直至自由采食 。
飼料控制好了,接下來就是飼養管理,母豬日常管理中最需注意的三方面就是:調氣血、補營養、免疫 。
母豬產前20天正是仔豬發育最快的時候,也是消耗母體營養最多的時候,耗能量大,母豬產豬過程中極易導致體虛無力,則會出現產程長,甚至難產現象,仔豬在體內存留時間過長,出生后活力弱,成活力低,缺氧易死亡。
產后20天,正是子宮修復期,仔豬還需哺乳,母體恢復中還得提供優質的奶水,若母豬營養氣血供應不足,極易導致斷奶后母豬不發情或發情遲緩,返情率高等情況。
配種15天后,正是精子卵子著床期,此時應激發母體的生殖潛能,有效提高受精率、受胎率、產仔率。
母豬產前產后正是消耗體能最多、免疫供應最強、所需抗體最高的時候,所以,全方面調理母豬生殖、營養、免疫的最好辦法就是“豬滿圈+姆力健+高免多糖”
使用“三平衡三調理”后可縮短母豬繁殖周期,提高年產仔窩數,縮短產程,提高仔豬活力,減少流產、死胎、木乃伊、弱仔等現象,提高受精率、受胎率、產仔率,減少乏情、返情、不發情及隱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