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興亡 企業有責
俗語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但我今天要談的是“國家興亡,企業有責”:
我曾在省幾所農業高校為即將畢業的畜牧獸醫專業畢業生做報告,我神情凝重的談論起這個話題,并有理有據的闡述我的主張。有這樣一個數據:2003年由世界權威機構評出的100個全球有價值的品牌中,美國有62個,日、法、德和英國各占6-7個,中國則一個沒有。當我們在談論西方發達國家福利是如何的好,生活是如何的愜意的時候,我們更應該關注一下這些發達國度里優秀企業為社會所做的貢獻。瑞士是世界上有名的高收入高福利國家,以瑞士乳品企業雀巢為例,2005年公司的年銷售額高達910億瑞士法郎,按1瑞士法郎合6.2元人民幣算,約合5642億元,雀巢凈利潤達80億瑞士法郎,仍按1瑞士法郎6.2元人民幣計算,合498億元。中國本土乳業老大伊利集團,2005年的銷售收入高達121.75億元,雀巢2005年銷售收入能抵得上40多個伊利乳業,雀巢的規模、實力和競爭力均不言而喻。的確,中國即使是名牌的企業同世界重量級名牌企業相比,真不可同期而語,發達的國家之所以發達,是因為其擁有良好的國民素質以外,與其擁有有絕對競爭優勢,其相當規模的跨國名企有關,這些世界級的大企業成就了發達國家的持續發達。日本若沒有世界著名的三菱、本田等優秀企業支撐,也談不上日本的發達興起,世界警察之稱的美利堅合眾國,若沒有可口可樂、百氏可樂、通用、微軟等世界一流的跨國企業,做其國力的巨大后援與支撐,估計美國也不會挺直了腰桿,揮舞著大棒到處吆五喝六。經濟地位決定國家地位,企業水平決定經濟水平,言外之意,企業水平決定國家在國際中的地位,國家興亡及其興衰程度,同企業的水平與檔次息息相關。
"國家興亡,企業有責",企業作為特殊的社會公民,責無旁貸,義不容辭,首先要有民族情結,愛國情懷,企業首先要考慮的是最大限度的盡到社會責任,企業考慮自身在社會中存在的意義與價值,首要要權衡對社會的貢獻,要避害趨利,永遠將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國家和發眾利益至上,企業首先是社會的,國家的,大眾的,將國家、社會、民眾利益置于經濟利益之上,不能在小圈圈里轉圈,僅僅關注小集團和個人利益,而忽略一切利益的前提。企業也是社會的公民,只不過是特殊的公民,在同一個業界同仁交流時我談到:一個企業,只圖老板掙錢,不考慮員工收益,或即使整個公司員工和老板均獲取到了期望的利益而不考慮國家收益,甚至國家收益減少,企業時時處處只算自己的小九九,只劃自己的小圈圈,甚至對社會貢獻極低或毫無貢獻,可以說,這樣的企業是不負責任的企業,即使眼前獲得了發展,長久也不會有大的進步,將企業賦予性格,同人一樣,也應該具備起碼的良知,該負的責任,該盡的義務,只能履行的更好才對。"十一五計劃"為企業發展指明了方向,走品牌戰略,作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科技創新型的高效率優秀企業,在全球市場一體化,國內市場國際化,國際企業本土化的今天企業素質決定競技水平,企業實力決定國家實力,企業強則國強,企業盛則國盛。我認為,作為任何一個企業,都應堅持科技創新,培植核心競爭力,走品牌戰略,敢于應對挑戰,敢于向國際巨頭叫板,挑戰高端科技,狠練內功,蓄積作全球市場的實戰經驗,銳意進取,積極改革,增強學習力、創新力,保證和提高組織效率,堅持產品創新、管理創新、組織創新、營銷創新,大膽引進高端人才,迅速升級整體管理水平,首當其沖的擔負起推動行業進步、振興民族工業,富民強國的重擔,不能僅為了一點私利,只是簡單的低水平重復,逆潮流而動,不惜以不合時宜的浪費國家土地資源、水利資源、電力資源、勞動力資源,不惜高能耗、高污染等為代價,而為了換取效率極低,貢獻率極低的收獲。若中國所有企業都這樣想,且這樣做,則中國毫無希望可言。
征宇走了六年多的歷程,歷來堅持科技創新,走品牌道路,培植企業核心競爭力,發展高端科技,引領行業新潮,倡導行業新風,推動行業進步,注重優質高效,力做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企業,注重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豐收。征宇是社會的,是民眾的,非典期間積極倡導全民共抗非典,并向石市抗非典委員會捐贈消毒液,在2005年交易會期間,向公眾奉獻一場公益營銷講座,在場人員受益頗深;在豬鏈球菌、禽流感流行前,就已在業界率先實施標準化服務規程,要求技術人員不散毒、不染毒,要控毒、要消毒等;業界率先啟動免費咨詢項目和短信群發項目。在2006年禽流感期間,征宇在號召公司一線員工堅持奮斗一線,共抗流感的同時,向當地政府捐贈消毒液。"國家興亡,企業有責"中國的企業都自覺起來,借勢而為,借天發力,迅速成長,鑄立國之基,立達國之魂,中國民族才會實現真正的騰飛,真正的立足于世界強國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