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渠道下沉,你準備好了嗎?
(編者按:渠道是生命線,誰掌握了銷售渠道,誰就掌控了市場。近年來,獸藥銷售渠道扁平化、渠道重心下移已經且正在成為眾多廠家的必然趨勢。要順利實現由傳統銷售渠道模式向銷售渠道下沉新體制的轉型,廠商必須隨之調整渠道銷售政策。)
一、企業渠道下沉的原因及理由
目前,獸藥銷售同其他行業銷售一樣,出現了渠道下沉現象,且有個別生產企業在完成“殺大戶,限大戶”進行渠道下沉工作之后,緊接著實施直銷用戶的方案,分析個中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1、“渠道下沉”與“沉降終端”有利于提高營銷效率。
生產企業與經銷商是一種社會分工,企業的銷售職能可以內化,直營終端與用戶也可以外化。由“一批”或“二批”完成銷售目標,當“一批”、“二批”的市場開拓職能越來越弱,社會物流業越來越發達,公司直營終端銷售成本相比較反而比擁有“一批”、“二批”的銷售成本還低,且縮短通路,提高效率的前提下,“一批”、“二批”甚至“大戶”失去起初的優勢,被生產企業所擱置和拋棄,對社會而言,是營銷效率的提高。
2、“渠道下沉”提高生產企業的渠道自主權與控制權,利于品牌建設及文化終端推廣。
“一批”、“二批”甚至“大戶”挾天子而令諸侯,使企業失去對渠道的自主權與控制權,在態勢上處于被動,不利于銷售主張的實現及與市場終端的互動,信息鏈延長且時常被扭曲,不利于企業文化和品牌建設的終端推廣。
3、企業目標與經銷商目標的強烈不一致,精神之間出現結構性矛盾。
企業為解決這一矛盾選擇“渠道下沉”。
凡是不滿足于當前的業績,重視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有強烈的企業家精神的企業,有著雄霸行業的強烈意愿,在營銷領域表現的有“侵略性”,企業對未來的投資與當前的收益兼并,對企業業績增長極為關注。但經銷商大多不太明確自身的未來,對未來投資謹慎,進而就表現為對市場份額過度追求,對當前利潤高度關注。廠家對市場份額無止境的渴望,而經銷商因為市場份額到一定程度后邊際效益遞減,而導致代理商為尋找最佳盈利點而不再關注市場份額,廠家一個勁壓任務,經銷商一個勁要政策,出現結構性矛盾,企業為解決這一矛盾,選擇“渠道下沉”。
4、企業希望經銷商排他性經營與經銷商品牌組合之間的結構性矛盾。
廠家希望經銷商排他性經營,經銷商為了安全,不受制于人,同時為了盈利需要,采取“大品牌帶貨,大小品牌盈利”的產品組合模式。無論規模大小,廠家與經銷商結構性矛盾總是存在的。這種矛盾影響企業的市場開拓與盈利預期,影響銷售目標順利達成。再者,做“終端客戶”,雙方合作愿望強烈,雙方優勢互補與契合程序較大,企業往往選擇“渠道下沉”。
5、“一批”、“二批”及“大戶”的優勢地位減弱,優勢在喪失,終端經銷商“揭竿而起”,同企業結交,迫使企業實施“終端下沉”的銷售策略。
隨著養殖規模的增大,以及終端經銷商的營銷水平與經營能力提高,其紛紛甩掉“一批”、“二批”向生產企業倒戈,同生產企業結交,可直接向企業的經營與文化等管理和營銷手段學習,“大戶”、“一批”、“二批”的市場渠道基礎不穩,甚至崩潰,江山多失,自身的物流優勢、資金優勢等逐漸喪失。新生企業選擇直接終端下沉,而已同“一批”、“二批”等合作的也紛紛改革。
總之,企業選擇渠道模式由“效率”說了算,由“良性社會分工”說了算,是“潮流與規模所致”。有鑒于此,尤其“一批”、“二批”及“大戶”們,就要做好轉型準備。
二、“渠道下沉”,作為經銷商要如何應對
1、“渠道下沉”的衡量標準就是市場和效率。企業可以將市場開發與維護的職能內化,也可以外化。外化,就是市場化。再者就是效率,如果維護終端的物流成本,精力與時間成本,以及渠道維護的成本過大,甚至得不償失,那就得依賴“一批”和“二批”來完成銷售任務,如果自我維護終端比做“一批”、“二批”效益還好,那就執行直營終端策略,總之,要看“效率”,還有“能力”。
做為經銷商而言,在廠家眼中自身資源的稀缺性和價值決定自身重要性,也就是說自身優勢的不可替代性作為獲利的關鍵。
轉型的前提先要明確自身優勢和利潤可創造的來源。
⑴搭建物流平臺,賺取物流成本差異,靠物流收益賺錢。
利用自身的物流優勢,自身物流成本低于企業物流成本,雙方物流成本的差異作為自身的利潤來源,企業用汽車送貨,我用農用車送貨,你的司機月薪2000元,我1500元就解決了,企業同樣是“唯利是圖”,強大的倉儲與物流平臺奠定了自己的銷售地位。
⑵“人脈”優勢,平價銷售,賺取規模利潤。
為真正的代替企業實現分銷職能,降低單品盈利預期,擔負起企業類似銷售部的職能,利用其杰出的網絡與人脈資源,實施平價銷售,賺取規模利潤,享受類似企業“傭金”的利潤,同企業保持高度一致,簽訂專銷協議。在這一方面,要求自身的開拓市場能力和管理能力要強。
⑶搭建資金平臺,賺取利息高于銀企利息的利潤。
即使自身堅持賒欠,也同企業堅持現款交易,保證企業的現金流,利用自身的資金優勢,搭建資金平臺,靠資金優勢賺取差價。
⑷技術平臺與優勢,獲取盈利優勢。
自身在市場有權威的技術,有技術就有極強的技術推廣能力,利用技術實力實現產品的推廣與銷售工作。“終端客戶”唯馬首是瞻,形成具“顧問銷售”的優勢,也可以保障自身的銷售地位。
⑸搭建促銷平臺,培養市場占有率,變 “批”為 “售”,培養“用戶”銷量。
在當地開展促銷活動,另外等于減少生產企業的人力、資金投入,同時實現企業市場份額增長的愿望。因地制宜的開展促銷活動,比企業的促銷活動還實際,還具競爭力和適應性。相反,自身倒成了企業競爭目標。
⑹通過連鎖、會員制、公司化以及組建團隊,與企業合理分工,利用自己極強的分銷能力,成為生產企業的伙伴,穩固自身的經銷地位。因此,有鑒于此,筆者認為經銷商要“及時”轉身,穩固自身地位。
a.經銷公司化,實現強大的分銷職能,以擴大市場份額和規模盈利為目標,提高銷售效率,摒棄起初的“暴利”思想,向管理要錢,向“規模”要錢,讓利于終端。
b.連鎖經營,用戶“會員制”,合理促銷技術等,提高市場占有率,向營銷要錢,向市場要錢。
c.構建便捷的“物流平臺,資金平臺”,“賒欠”是一種民間借貸形式,利用自身人際優勢,降低“壞賬風險”,向物流要錢,向“賒欠”要利潤。
d.構建“技術”及“售后優勢”,向“技術壟斷”要錢,向“顧問式銷售”要利潤。
總之,與生產企業實現產銷分工,關鍵是構建優勢互補,實現良好分銷,基于基本的目標協同,否則,根基就受到影響,筆者提倡廠商聯盟一體化,有利于實現協同銷售。
2、運用定價工具,讓用戶覺得“實惠”。
用戶愿意購買“占便宜”的商品而不是“便宜”的商品,用戶想購買“實惠”的而不是便宜的。如何創造“實惠”,其中合理運用“定價”工具,可讓用戶覺得“實惠”且實現促銷職能。在討論“實惠”以前,先要明確感知的重要性。
我們投入資金,降價、打折做促銷,卻源于對價格的感知。如果不能對其進行有效宣傳與管理,任何針對價格的改進都將徒勞無益。尋求感知價格與現實之間的合理平衡是一件及其挑戰的事,感知價格小于實際價格,用戶覺得實惠,就會選擇購買。
因此,做好產品的宣傳和溝通工作很重要,可以提升用戶感知價格。中國市場調查結論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①用戶雖不知每件產品價格,但總體知道不同經銷商和不同企業產品的整體價格定位。
②管理價格形象很關鍵。宣傳力度大的產品,通常擁有良好的價格形象。
③如果你告訴用戶物有所值,他們會認為你定價昂貴。
④某些產品能左右用戶對整體價格形象的判斷,它們是管理整體價格定位的關鍵所在。
⑤同類產品價格的一致性很重要,但是不同產品的定位差異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必須的,用戶通常不會發現。
總體來說,用戶往往對價格感知影響更大的產品包括,購買頻繁,經常使用的產品;容易比較的產品;相對廉價的產品。
因此,認識到用戶對感知價格的判斷依賴,可以對我們有所啟示。
①了解用戶,是價格提升利潤的作用最大化
a.確定影響主要用戶群體價格感知力最大和最小的商品。
b.價格影響較小的產品要有一定的利潤。
②宣傳價格定位時應清晰、有效且一致
宣傳、強調產品物超所值,用戶的非專業購買,對提升感知價格是有效的。
③謹慎實施定價策略
a.定價要考慮長遠,要制訂具競爭力的定位。
b.主動管理產品品牌,使其與其產品價格定位保持一致。
c.確定促銷能夠增強價格感知。
d.合理組織產品組合,對于價格感知影響較大的產品合理定價。
總之,要合理利用定價,使其創造“實惠”的感知。